欢迎访问河南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,访问时间:

教师风采
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>> 正文

固本开新 砥砺前行——记我校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王吉超

2019年10月31日 10:25  (点击次数:

 

 

王吉超,中共党员,博士,内聘副教授。2016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,获理学博士学位,随后进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工作,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。已发表SCI论文18篇,其中第一(通讯)作者8篇,其中中科院一区文章6篇,被引次频数大于100的文章2篇,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1篇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、河南省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、河南省高校科研项目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、河南科技学院“攀登计划”等项目5项。荣获校优秀教育工作者、校优秀工会会员、文明教师等荣誉。

2018年8月,王吉超的项目“Z型CuBi2O4/WOx异质结能带结构的调控及光催化还原CO2产物选择性研究”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。

王吉超老师谈到自己的专业时,他总是笑着说自己也并非一开始就有着清晰的规划,只是从小到大一直对自然科学感兴趣。自己不是一个喜欢呆在教室里学习死知识的人,所以大二时候自己尝试着去联系老师,进了实验室跟着老师一起做实验,虽然本科院校条件有限,但是,自己学会了很多,尤为感受到基础理论与学术交叉的重要性。因此,在立足理论基础,加强基本操作,提升自学能力的基础上,善于观察,勇于创新,敢于争先。

王老师的科研小组自2016年成立至今,虽然不足三年时间,但是,组内本科生已经发表SCI收录中科院一区文章2篇,二区文章2篇,申请发明专利5项,1人获得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学术夏令营优秀学员,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。王吉超老师要求学生做到“分坚并韧”。“分坚”即要求学生个人理论基础扎实,勤奋努力,特别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化学学科的学习,不仅要脑子想的明白,更要手上做得出来;“并韧”则要求学生团队意识强,善于沟通,乐于合作,勇于承担责任,科学研究合则两利,分则两害。充分发挥化学化工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,激发学生学习动力,提高学生实践能力,组内学生的潜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。

回顾自己从本科二年级初进实验室到“研究僧”的几年“苦修”,再到现在带领自己科研小组开展工作十年余年的经历,王老师总是说做科研其实大部分时间是枯燥的,每天重复的工作,经常会遇到失败,必须耐得起寂寞,坐得住冷板凳。在探索之路上遇到再多的瓶颈,他也总能用自己的“不甘心”,披荆斩棘,不断前进。关于未来,王老师觉得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,趁着自己还年轻,多折腾下自己,不试试总觉得自己老了以后会后悔。今天成绩仅仅是昨天的结果。希望学生们要学着用自己的不甘心去创造出别人的不敢相信。